51学通信论坛2017新版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073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华为携百家伙伴亮相CeBIT 首发“平台+生态”战略助企业拥抱数字化

[复制链接]

 成长值: 15619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2-7-17 17:50
  • 2444

    主题

    2544

    帖子

    7万

    积分

    管理员

    Rank: 9Rank: 9Rank: 9

    积分
    74104
    跳转到指定楼层
    楼主
    发表于 2017-11-11 23:54:02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  C114讯 3月20日下午消息(蒋均牧)作为事关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,数字化转型和成为数字化企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选择。以“新ICT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”为主题,华为携手百家合作伙伴亮相3月20-24日的2017国际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(CeBIT2017)。
    在面积超过3500平米的庞大展台,华为从商业、技术、生态三大主题全面展示创新ICT技术和解决方案,与全球客户、合作伙伴分享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方法;并在主题演讲与媒体发布会上,面向全球首次正式提出 “平台+生态”的战略。
    展会期间,华为还与领先行业企业联合发布了系列重磅合作以及成功实践。截至目前,全球财富500强中超过三分之一(172家)的企业选择了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伙伴,其中前百强的比例又超过了40%(43家)。
    另据C114了解,本届CeBIT以“数字经济——永无止境”为主题,定位为经济、公共管理和社会数字化及数字化转型的旗舰活动,为参与数字化转型的决策者提供方向,这正与华为企业业务的战略、和目标相一致。


    发布“平台+生态”战略
    在企业竞争中,如果有一家企业坚定不移地进行数字化转型,能够成为一家数字化企业,它的体验、效率、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,它就可能在竞争中取胜。反之,没有采取行动的企业会被同行远远抛开乃至衰弱、消亡。
    为帮助客户拥抱数字化、获得持续的商业成功,华为基于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刻理解和思考,提出“平台+生态”战略,这也与其在CeBIT 2016上提出的“引领新ICT”的纲领、口号一脉相承。“平台+生态”着眼于共建数字化转型共同体,平台包括技术平台、资源平台、服务平台,生态包括商业联盟、产业联盟、开源社区、开发者。
    “华为企业业务的定位是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发展进程的推动者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和最佳合作伙伴。我们提出‘平台+生态’的战略,核心是基于在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移动宽带和SDN等新技术上高强度的投入,打造一个开放、弹性、安全、灵活的ICT基础架构平台,进而构筑合作共赢的新生态,与合作伙伴共同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成功。”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表示。
    “华为的‘平台’强调云管端协同;华为的‘生态’强调以客户为中心,与生态圈共赢,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。华为基于自身数字化转型所积累的经验与能力,践行‘平台+生态’战略,与客户、合作伙伴一起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。”华为企业BG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总裁袁千亦在CEO Keynote的主题发言中指出。
    为更好推进该战略的落地,华为在CeBIT 2017上还发布了OpenLab全球计划,以聚合领先业务伙伴,形成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,为未来智能社会ICT生态圈提供土壤和能量。华为计划未来三年投资2亿美元再建15家OpenLab;到2019年底,全球OpenLab数量将达到20家。
    全面展现“新ICT”创新成果
    根据“平台+生态”战略,华为基于在技术上高强度的投入,通过提供创新、差异化、领先的ICT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来打造一个开放、弹性、灵活、安全的平台,并围绕这个平台,充分发挥伙伴优势,做大产业,形成共生、互生和再生的利益共同体,这在展会上得到了完美体现。


    华为展台分为“商业”、“技术”和“生态”三大展区,全面展示创新ICT产品、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,总体设计贯穿和体现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和实践。
    在商业展区,华为展示了推动客户数字化转型进程的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,包括智慧城市、金融、制造、电力、交通、媒资、ISP七大行业,探讨行业数字化转型之道。比如在智慧城市领域就分别展出了城市IOC智能运营中心、物联网平台、警务大数据平台、智慧教育、远程医疗等亮点。
    在技术展区,华为全面展示云管端协同的新ICT基础架构,包括物联网(含安全)、开放云、数据中心基础设施、全云网络(含安全)、云通信、企业无线和服务七大技术热点。
    生态展区内容包括Openlab、开发者社区、独立展台,合作伙伴有23家,其中包括7家世界500强合作伙伴。同时,整个华为展台联合展示的伙伴多达93家,如Thales、Alatom、Siemens、ABB等。
    重磅合作及数字化转型实践
    得益于在行业市场的长期深耕,如今的华为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与信任,在支撑其近年来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,更建起了一个覆盖诸多领先行业企业的生态系统。
    大会期间,华为与合作伙伴联合宣布了一系列重磅合作。在智慧城市领域,与Veolia共同发布基于NB-IoT的雨洪管理解决方案,科学制定雨洪应急措施;与Frequentis共同开发针对公共安全解决方案的开放生态系统;与霍尼韦尔联合发布智能楼宇联合解决方案,实现对楼宇的智能管理,降低能耗。
    在金融行业,埃森哲联手华为大数据平台,分享联合创新的金融大数据解决方案;华为与Infosys合作推出Finacle@Kunlun解决方案,帮助银行业客户重构IT基础设施和上层应用。
    在能源行业,华为与SAP联合发布电力行业AMI解决方案,共建智能电网时代电力物联网生态圈;与中国国家电网天津电力联合发布无线电力专网解决方案,帮助电力公司实现配电自动化和智能抄表。
    在交通行业,华为与交通行业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Indra签署全球合作MOU,基于华为全球研发平台共同开发端到端交通和运输行业ICT解决方案,拓展市场。
    在媒资行业,华为与索尼联合发布SDI(Serial Digital Interface)矩阵IP化解决方案,共同开发全球广播电视公司广播车及移动视频站系统等市场。
    在公有云领域,欧洲核子研究中心“螺旋星云”科学研究中心与全球媒体分享了使用德国电信“开放电信云”的实践经验;德国灯厂SLV宣布将基于“开放电信云”部署IoT平台,发布SLV智慧家庭项目。
    “开放电信云”上线一周年
    德国电信与华为在CeBIT 2016上正式推出“开放电信云”。华为为德国电信提供硬件、解决方案以及技术专家支持。德国电信旗下的ICT服务供应商T-Systems负责经营、网络、数据中心以及云管理,直接面对客户。开放公有云是双方创新合作的结晶,联合的力量使得共同为全球企业客户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。
    如今已是一年过去,“开放电信云”有怎样的进展和新计划?C114获悉,“开放电信云”不断完善,新上线了13项服务、新增了400多个特性,为企业提供全套云服务,并结合物联网,致力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劲引擎。
    2016年,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自身原有的私有云平台基础上,引入了公有云资源,构建“螺旋星云”科学云,目标是实现为欧洲科研教育机构提供高性能计算、大容量存储、快速信息传送等服务。
    促使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考虑“开放电信云”有两方面原因。一方面,“开放电信云”基于华为OpenStack解决方案的FusionSphere进行搭建,并通过了负责制定OpenStack全球统一标准的OpenStack互操作性工作组测试,是基金会官方认可的“OpenStack Powered”公有云平台,可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核心服务,这使得“开放电信云”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现有的私有云保持同架构,有利于其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管理和迁移数据;另一方面,德国电信“开放电信云”通过了欧洲最严苛的TUV安全认证以及全球最权威的CSA STAR云认证,整体服务安全可靠。
    2016年4月起,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开始试用德国电信“开放电信云”,规模达到上千个高性能计算节点。通过试用,德电开放电信云完全达到了“螺旋星云”科学云项目的要求。2016年11月2日,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与德电开放电信云签订框架合同,覆盖“螺旋星云”科学云的设计、原型和试验阶段。除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外,还有其他9家欧洲顶尖科研机构参与此项目,并使用此云计算平台。
    版权说明:凡注明来源为“C114中国通信网”的文章皆属C114版权所有,除与C114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单位外,其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、摘编,违者必究。如需使用,请联系021-54451141。其中编译类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系C114对海外相关站点最新信息的翻译稿,仅供参考,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;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。
    声明:本文转载自网络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    扫描并关注51学通信微信公众号,获取更多精彩通信课程分享。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    x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51学通信技术论坛

    GMT+8, 2025-2-1 21:53 , Processed in 0.067554 second(s), 32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

   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